西藏较早的金属塑像由吐蕃时期的法王出资雕铸,锻铜雕塑,又称法王佛像,青铜雕塑,分为上、中、下法王佛像三种。1、上法王佛像,系7世纪松赞干布出资雕铸,多用红铜,常镀以黄金。造型特点为脚踏单、双排莲瓣,铜雕人物雕像,面相饱满,眼睛细长,鼻梁坚挺,嘴部棱角分明,下颌丰厚,一般身着半月形披风,足登藏靴,呈西藏俗人形象,服饰上雕饰衣褶较少,手部线条流畅柔和。2、中法王佛像,铜雕,系8世纪后半叶赤松德赞时期制作,主要使用紫铜等材料,颜色略深。造型特点为面相较圆,工艺水准不如上法王佛像。3、下法王佛像,系9世纪赤德祖赞执政时期制作,主要使用白铜合金,也使用红铜、紫铜与白铜的合金以加深造像的颜色,少有镀金。造型丰满,体态自然,细部用银或紫铜镶嵌。法王铜像多由印度工艺师制作,风格较接近印度9世纪佛像样式。
铜佛像是人们供奉的佛像一种,有以下三个特点:
**是铜佛像的宗教性:佛像体现佛教的庄严、神圣、慈悲的精神,所以在造型的制作上,它**严格遵循佛教的教义规范,也就是造像仪规。这就决定了佛教造像中佛、菩萨、罗汉、护法、祖师等等佛像的造型。
其次是铜佛像的社会性:造像要有人崇拜,就**与现实社会息息相关,在不同的时代,为了让人们理解和接受佛教精神,就要迎合不同时代的审美情趣,这就使各个时代的佛教造像,体现出各自鲜明的时代特征。
最后是铜佛像的艺术性:无论是宗教性也好,社会性也好,要体现出来,都**经过艺术手段的加工。所以,对于铜佛像造像**从造型、时代和工艺三方面来欣赏和鉴定。